乾朝建立之初,翰林院主要是以皇上顾问的形式存在。

    辅助皇上处理各种业务。

    当时的翰林院,说是位高权重之地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而随着朝中形势变来变去,经过几任皇帝的变革,翰林院的地位也随之改变。

    内阁的建立,使得翰林院的职能被分割。

    由于内阁阁臣的能干,以及朝中局势的变化,皇上的信任,内阁成了位高权重之地。

    而翰林院逐渐成为了养才储望之所。

    纵观历代阁臣,多是翰林官员担任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便也有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。

    而翰林,非进士不入。

    翰林官员最高品级也就是正五品。

    但因为翰林官员包括庶吉士都有参议的权力,在重要的朝会和接待会上,他们能在一旁参政。

    经常能在皇上和重臣身旁聆听政事,接近政要。

    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情况下,翰林官员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一般官员所能比的。

    也因此,翰林院里的官员,比一般官员要有前途,晋升机会大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。

    翰林院里并没有明确的工作业务,官员也不用去处理什么琐事,相对而言比较清闲。

    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,充实自己,锻炼自己的能力。